第三十七章 棉花,紗布,中央錢莊

多。

    「皇上,你說得臣妾明白,只是,那紗布,真的可以賺錢嗎?」

    馬恩慧有些拿不準。

    朱允炆自信地笑道:「只要內宮生產的出,那兵部必然採購,至於價格,到時候便由遼王與兵部商議吧,我們坐享其成便可。」

    馬恩慧莞爾一笑,緩緩說道:「皇上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吧?」

    「哦?」

    朱允炆看向馬恩慧。

    馬恩慧幽幽說道:「遼王、秦王、晉王、岷王都沒有就藩,如今皇上又想起這生財之道。臣妾想,皇上是不是,不想讓他們就藩了?」

    朱允炆眼神一亮,哈哈大笑起來,感嘆道:「愛妃,你太過聰明了啊。」

    藩王問題是朱允炆麵臨的一大問題,雖然遼王、秦王、晉王、岷王四人「主動」易藩,但朱允炆還是不想讓他們去禍害當地的百姓,加上太后實在喜歡這幾個孩子,便沒讓幾人就藩。

    不讓幾人就藩,也不能讓他們一直閒着不是嗎?

    人一閒,很容易多出是非。

    所以,朱允炆一開始便打算打破朱元璋的禁令,讓這些藩王經商,成為財神王爺,就藩魚肉百姓,哪裏有自己光明正大賺錢來得舒服。

    雖然辛苦一些,但勝在有成就嘛。

    何況身為藩王,經商本就佔據優勢,國企嘛,不怕虧損,進貨渠道豐富,人工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,而且不愁銷售……

    壟斷市場,沒道理賺不到錢。


    棉花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國家,在南北朝時期傳入我國,但多在邊疆區域種植。

    唐宋時期,將棉布稱之為「白疊布」、「木棉裘」,因本土種植有限,物以稀為貴,可謂是那個時代的奢侈品,只有有錢人才可以穿得起。

    比如杜甫所寫的「細軟青絲履,光明白氎(die)巾。深藏供老宿,取用及吾身」便作證了這一點。

    翻譯過來便是,這又細又軟的青絲鞋,光亮潔淨的白色細棉布,這些深藏的物品本來是供應給高儈所用的,現在贊公把它們贈給了我……

    直至宋末元初,棉花才在內地大量種植。

    據《元史:世祖本紀》記載,至元二十六年(1289年),元朝「置浙東、江東、江西、湖廣、福建提舉司責民歲輸木綿十萬匹」,這意味着在元朝時期,棉業已有相當規模,且集中在了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。

    至元成宗元貞二年(1296年)規定,「夏稅則輸以木綿、布、絹、絲、綿等物」,在政府稅賦中,將棉納入其中,為後人所熟悉的紡織術改造專家黃道婆,便生活在元代。

    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,老朱認識到了棉花的重要性,以十分「粗暴」的手段,強勢推行棉花種植,規定:凡是有五畝以上土地的自耕農,必須種半畝棉花。

    種的好,可免租免稅。

    受益於老朱的手段,到了朱允炆時期,明朝的棉花產量已然相當可觀,並逐漸從「奢侈品」,轉入「人無貧富皆賴之」的日常生活用品。

    數十萬邊軍可以在冬季安穩守護北方,其中一個物質基礎,便是棉衣,嚴格意義上來說,是棉甲。

    棉甲,不僅製作簡單,成本低,保暖性好,而且重量輕,對火銃、弓箭等有着不錯的防護力。

    畢竟傳統重型鎧甲耗費太大,明代錢不多,棉花不少,便用棉甲取代部分重甲。後來清軍在火器方面吃了大虧,將棉甲作為主流裝備。

    朱允炆打算將紗布、繃帶、酒精弄出來,用來改善軍隊醫療。

    未來的歲月,會不會和朱棣打架只是個未知數,但和蒙古的大戰卻是個已知數。

    無論如何考量,這些東西,必須早點準備起來。

    「召遼王、秦王、晉王、岷王吧。」

    朱允炆站在門口,看着漫天的白雪,對雙喜吩咐道。測試廣告2



  
相關:  重生朱厚照,締造巔峰大明  巔峰仙道  大明:寒門輔臣    屠龍之前就讀過龍族的路明非  寶可夢修改器  從白鹿原開始的諸天  我,木葉的人生導師  型月:我可是Assassin啊!  
搜"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"
360搜"大明:我重生成了朱允炆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