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一十四章

    此外西遊記里另一大比較引人注目的形象,就是牛魔王了,因為他號稱平天大聖,和孫悟空的齊天大聖相差不多。

    而大家都知道,牛魔王的原型是「牛」,他的形象上具有諸多牛的特徵。

    而「牛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是不容忽視的。

    因為中國具有傳統的十二生肖屬相,其中就包括中「牛」,提及最多的是它勤勞耕作的美德。

    在古代,中國用牛進行耕作的歷史十分久遠,因此對於農業來說,牛的貢獻非常巨大。

    在《詩經·小雅·無羊》中就有與牛相關的詩句「誰謂爾無牛?九十其犉……爾牛來思,其耳濕濕。或降於阿,或飲於池,或寢或訛。爾牧來思,何衰何笠,或負其餱,三十維物,爾性則具」。

    當然,牛魔王形象的「牛」淵源,肯定是從普通的耕牛而來。

    值得注意的是,與之關係更為緊密的是牛文化的形成以及人們對「神牛」崇拜。

    像是獸首人身的「牛王」神話。

    因為遠古年代,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處在最低級的發展階段,人們基於對自然的無知和敬畏,又帶着諸多理想和願望,從而創造出許多神話。

    比如各民族神話中都出現了以動物外形去塑造形象的現象,如埃及的太陽神荷拉斯為鷹。

    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思想的變化,人獸同身的形象出現,特別是出現了獸首人身之相的神話形象,如黑暗之神塞特和阿努比斯。

    中國則出現了人首蛇身的女媧開天闢地的神話,其中炎帝神農氏即以牛首人身的形象出現,在諸多古籍中均有相關記載,除此以外,中華名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在傳說中也是牛首龍身。

    而在少數民族的創世神話中也有相關「牛王」的描繪,藏族神話關於萬物起源里與牛有關的開天闢地神話,其中有談及牛的頭、眼、腸、毛、蹄、心臟等變成了日月、星辰、江河、湖泊、森林和山川,十分生動具體。

    由此而觀,以牛首形象出現的王在中國神話中也是廣泛流傳的,這不但體現了中國文化中萬物皆有靈性的思想,更表明將牛神化為牛王這種現象是中國民族文化自古就有的。

    從以上這些形象進一步推論,可以看出牛王都是有着強大之身,宏偉之舉的神人,被整個民族所敬仰和崇拜。

    其次是節日習俗里的「牛王」崇拜。

    因為牛神話在中國古代社會廣泛流傳,由此產生了和牛王有關的節日習俗。

    隨着朝代的變遷,地域的不同,各個民族產生的相關節日也各有不同。


    比如仡佬族農曆十月初一舉行「敬牛王菩薩」、「祭牛王」活動,據說這天是牛的生日。

    壯族的「牛王節」又稱「牛魂節」或「開秧節」。

    雲南麗江納西族每年兩次「敬牛王」,大小涼山彝族在祭祖和送祖先靈牌時,要組織男性青年背氂牛尾巴,邊歌邊舞,敘述人類的起源,祖先的遷徙,名曰氂牛尾巴舞。

    這可能是模仿圖騰的舞蹈形式,反映出對「牛」圖騰的信仰和頌揚。

    《古今圖書集成·神異典》卷五四引《蓼花州閒錄》「明中原來者,雲北方有牛王廟,畫牛百於壁,而牛王居其中間」。

    由牛王神話而產生的習俗和節日,使牛王神話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,並且具有傳承性的特點。

    同時,這些習俗和節日的產生和流傳,也讓牛王的形象成為人們想像的基點,進而有了諸多形象化的動作化的模仿和虛構。

    由此而來,神話中的牛王從虛空的崇拜逐漸形成人的具體形象,甚至帶有了人性的某些特點。

    而這些都為牛王形象進一步文學化做了諸多鋪墊。

    還有就是佛教文化中的「牛」。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西漢末東漢初佛教傳入,後代廣為傳播,在長期與中國本土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。

    「牛」也不無例外地成為了佛教文化中神物。

    在佛教文化中,牛王成為形容無上至尊如來的常見之語。

    在如來身相的八十種好之中,其中就有一項是「行步安平,猶如牛王」,用牛的安穩步態來形容如來的行走之相,側面體現出了對牛的尊崇。

    在佛經中以牛作為菩薩坐騎的相關描述為數不少。

    《法華經》以牛車來比喻菩薩乘,以大白牛車來比喻惟一佛乘,即大乘妙法;《六祖壇經》中的大威德明王,即是以水牛為坐騎;《大日經疏》卷六也提到以水牛為菩薩坐騎;《八字文殊軌》中則說其水牛為座,身材高大,且遍身火焰,展現出極忿怒形。

    另外,與牛的佛教意義相關的成語有牛皮龍鬚、牛驢二乳、牛頭阿旁,泥牛入海,犁牛愛尾。

    露地白牛是佛家之語演變而來,用以喻指證悟究竟,體達清淨自在的悟境。

    《法華經·譬喻品》中,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,從而指無絲毫煩惱污染的清淨境地為露地白牛。

  



  
相關:  買宋    三國騎砍  猛男誕生記羅軍  最初進化  洪荒之永恆天帝  
搜"我竟然是白骨精"
360搜"我竟然是白骨精"
語言選擇